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
更多>>新闻动态

什么?优秀不一定让你更自信!——“骗子综合征”

 【2018-10-29】

  在临床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批患者,患者或者事业有成,或者成绩优异,或者家庭美满,所有在外人看来的成功和优秀却依然不能阻挡他们在自卑中沉沦。当然,自我评价低本就是抑郁症患者的一项重要症状,然而在我们的进一步诊治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着一直以来的认知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先来讲一项著名的研究。

  1978年,临床心理学家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做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花了5年时间采访了150位非常成功的女性。然而,5年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取得高成就的女性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好运气,或者她们曾以某些方式欺骗过别人,因此感到自身的成功存在欺诈性,甚至认为自己不配获得成功。最后的结果是:这些优秀的女性感到自己就是一个骗子。Clance与Imes将此称之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骗子综合征”。

  “骗子综合”:

  指一个人纵然功成名就,也依然无法内化自己取得的成就。将成就归功于命运的垂青或机缘巧合。似乎眼前的辉煌并非最终结果,意外终有一天会降临。

  有没有觉得这种现象似曾相识?事实上,在相当一部分病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骗子综合征”的影子。事实上,这一部分群体往往是很成功的,然而问题是,即使所有的外部的客观证据都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就是无法相信自身的成功。相反的,他们会将所有的成就归功于机缘巧合或其他人的善心,或者归功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和长时间兢兢业业的付出,再或认为成就并无特别之处,甚至认为“如果我可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 也就是说,优秀和成功并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

 

  那么他们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其实,诸如“事业有成”、“成绩优异”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准,只是外人眼中的成功。而在“骗子综合征”群体的眼中,这些成功并不能为他们内心所接受,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内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能够让我们自信的原动力恰恰就是这种来自内在自我肯定,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心理学上将这种感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你是否自信。

  那么,“自我效能感” 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除了与生俱来的气质以外,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个体而言可以说是巨大的。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人的不自信都源自于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哪些特点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自信”呢?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过分关注型”。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在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上越俎代庖。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很多同龄孩子都具备的能力他们却不具备,甚至到成年,他们依然无法离开父母的保护,对新鲜的事物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尝试,自然也就难以对自己产生自信。

  第二种我们称之为“忽视型”。与第一种恰恰相反,这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基本是不闻不问,严重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日渐得到重视,而这一部分群体恰恰是“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受害者。由于自小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这一部分孩子往往会自己有更多的怀疑和不认可,这也就导致孩子的低自尊和自信心缺乏。当然,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生活中的不良事件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很多人的自我评价。

 

  那么已经形成的症状该如何改善呢?

  我们的不自信源于我们对自我的不认可,而对自我的不认可则是一种负性的认知。所以,我们归根究底需要改变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时刻提醒自己,成功并不总是偶然,即便是运气也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而你,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这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因此,也往往需要受过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科学的教养方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孙 梦 

内容审核:姜美俊

校对:蔡敏仪

排版:陈志远 

 

 


备案编号: 440104010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