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以人为本理解医患关系
【2017-06-05】
——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第四届医患沟通技能与医务人员自我成长
(巴林特小组)培训班
第四届医患沟通技能与医务人员自我成长(巴林特小组)培训班于2017年6月2~4日在广州举办,来自国内十多个省份的300余人参加了培训。
省人民医院耿庆山书记做了“医学人文素养与医患关系”的主题演讲,认为医患之间需要三重信任:技术信任、人格信任、职业道德信任;指出我们今天倡导的医学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文关怀的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指出“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精卫中心贾福军教授则从“医务人员的心理素养与技能”出发,指出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心理素养与技能,才能处理医患关系,发现症状、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影响医患关系的质量与进程。随后,培训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了两天系统的个人体验。
培训结束时学员纷纷发言,认为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活动,让医务人员有很多收获,总结起来就是四点:新视角——医务人员发现医患关系中的新问题;新思维——不同视角的思想碰撞,培养更加开放性的思考方式;新感受——意识到医生本身就是患者的药,医护的一言一行都影响患者;新提升——倾听、共情,不做评判,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格魅力,更好享受职业成就感。
巴林特(Balint)小组创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以精神分析的技术聚焦心身疾病、医患关系,提高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诊疗能力,改善医患沟通,减少职业耗竭。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巴林特联盟。在一个需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心身诊疗技能、人文素养的时代,医务人员面对的不仅是疾病,还需要面对病人作为“人”的特质,包括患者个性、生命历程、家庭乃至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的视野、弹性的个性、灵活的沟通模式、心理抚慰能力,以及对于患者乃至人类自身的慈悲、仁爱之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精神卫生中心在省医耿庆山书记、贾福军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从最初单一的科室活动发展到目前省内数十家医院医务人员广泛参与的巴林特小组,影响力日益增大。参会对象从单一的精神科发展到内外各科、医院管理者、教师、警察群体。既体现了不同职业群体,尤其医务人员对提升医患沟通技能、医学人文素养的迫切需要,也展示了我院作为国内开展医患沟通技能、心身医学、医学人文先行者之一的影响力。
文—谢永标 图—李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