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中心成功举办全国巴林特组长培训班
【2018-05-24】
第八届北京国际巴林特小组研讨会暨第五届广东医患沟通技能与医务人员共同成长(巴林特小组)培训于2018年5月18-20日在广州华泰宾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近200人参加了培训。
.jpg)
半个多世纪以来,巴林特小组已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医学教育和培训领域的重要课程。它引导着医生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重视系统家庭动力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并努力建立与患者的良好关系以使医生本人成为对治疗更有效的“药物”。如今,我们正处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处于一个需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心身诊疗技能、人文素养的时代。
.jpg)
会议邀请中国巴林特联盟主席魏镜教授及国际巴林特联盟前任主席Heide Otten、德国弗莱堡大学 Kurt Fritzsche 教授等多个国家的专家授课。耿庆山书记做了“大健康时代的医学人文素养与身心医学”的主题演讲,指出我们今天倡导的医学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文关怀的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指出“医乃仁术,医者仁心”。魏镜教授介绍了中国巴林特小组的发展历程,指出医生本身就像药物一样会对患者及其所患疾病的诊疗和结局产生作用,而巴林特小组工作为临床医生们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困扰医生的案例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医患关系的作用,并学习如何使医生本人成为更有效的“药物”。贾福军教授则从“医务人员的心理素养与技能”出发,指出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心理素养与技能,才能处理医患关系,发现症状、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影响医患关系的质量与进程。
与德国及国际巴林特会议相似,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四次“金鱼缸”(fishbowl)设置下的巴林特小组课堂演示和四次小组案例讨论,同时为组长班的学员开设了巴林特小组工作坊,与外国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培训结束时学员纷纷发言,认为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活动,让医务人员有很多收获,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新视角——医务人员发现医患关系中的新问题;新思维——不同视角的思想碰撞,培养更加开放性的思考方式;新感受——意识到医生本身就是患者的药,医护的一言一行都影响患者;新提升——倾听、共情,不做评判,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格魅力,更好享受职业成就感。
数十年来,巴林特小组日益发展并受到广泛认可,已经成为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相信不远的将来,巴林特小组也能在中国的医学领域遍地开花,为医患双方带去福音。
文/李雪丽、刘凤瑶 图/李雪丽